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出行导游频道 > 人文历史 > 南美洲的合恩角:世界尽头 荣耀与梦想

南美洲的合恩角:世界尽头 荣耀与梦想

2010-12-16 2:00:00   网友评论来源:雅虎博客  
   复制链接 |   

  麦哲伦海峡是在冰河时期冰川切割「安地斯山脉」(Andes)所形成的,安地斯山脉是撑起南美洲大陆的脊梁,它与北美洲的脊梁「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遥遥相对,中间连接着中美洲地峡,但自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南北美的陆地连贯已被斩断,安地斯山脉地形在智利的南方港口Puerto Montt以南开始变得支离破碎,在冰河时期,南极延伸的冰原到达Puerto Montt,冰河期结束后,这些曾经被冰河笼罩的地区,被冰川切隔成错踪复杂的海岸、离岛与迷宫般的水道,从安地斯高山上蜿蜒而下的冰河遗迹仍然充斥着每一个峡湾,这些被冰河所切割的水道,水深足够万吨巨轮航行其中,但水道狭窄曲折,两边的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船舶穿越麦哲伦海峡时若无熟悉水道环境的领港带路,很容易迷失在迷宫般的复杂水道或误入没有出路的峡湾内,不过通常这类的死胡同峡湾都是冰河的出海口,观光邮轮会特别进入这类的峡湾让游客欣赏冰河入海的奇景,穿越麦哲伦海峡还经常会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当船舶沿着狭窄的水道航行时,只见前有山壁挡道两岸又紧贴着船舷难以迴旋,正愁着走投无路船要撞山之际,带船的领港说:别怕「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见旁边忽然又出现另一条水道,此时领港一个舵令,船就轻巧的转入另一条水道,不禁让人为刚才的惊险画面捏一把冷汗,在麦哲伦海峡要转进太平洋海域的转泪点Cape Froward,也是安地斯山脉连续不断纵贯南美洲陆地的最南端,航经此处时领港指着船边的悬崖要我注意看,塬来在积着白雪的崖顶树立了一个十字架,标示着此处是南美大陆的最南端。

  麦哲伦海峡在当时是从大西洋通往太平洋唯一的通道,十五世纪的海上霸权葡萄牙不但向东发现了南非的好望角,打通了印度洋前往亚洲大陆的航路,同时也向西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而且也是第一个完成环绕世界航行壮举的国家,葡萄牙也因为垄断与东方的海上贸易而获得鉅大的财富与势力,强大的海权带来了滚滚的财富,东方的象牙、香料和黄金如潮水般涌入葡萄牙。在短短几十年间,传统的农业国葡萄牙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这使得与它邻近且国土比它大得多的西班牙眼红不已,并且也开始积极投入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行动,这也使得葡萄牙与西班牙两个国家屡屡为了海外的殖民与贸易利益冲突不断,就连教皇也被牵扯进来。1493年,天主教世界的三位领袖──教皇「亚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John II)与西班牙国王「婓迪南五世」(Ferdinand V),就瓜分世界一事进行磋商。在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之后,教皇于5月4日做出仲裁︰在大西洋中部「亚速群岛」(Azores Islands)和「维德角岛群岛」(Cape Verde)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即西经50度),划出一条连接南、北极的分界线。分界线以西属于西班牙人的势力範围,以东属于葡萄牙人的势力範围。根据这条分界线,美洲及太平洋各岛属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归葡萄牙。这就是着名的「教皇子午线」(Papal meridian)。这条由教皇担保,葡、西两国同意的分界线,开启了近代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

  根据教皇子午线势力划分,葡萄牙人控制着南非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海上通路,西班牙人控制着南美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海上通路,在当时海上势力还相对弱势的英国而言,几乎已经没有向外拓展的通路,想要染指东方只能另辟蹊径。那时有一个英国的奴隶贩子叫「法兰西斯·德瑞克」(Francis Drake),1568年他的贩奴船队在西印度群岛受到西班牙海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德雷克侥倖逃脱,撑着几乎快沈没的破船勉强回到英国,德雷克后来被英国海军收编,成为专门打击西班牙及葡萄牙的商船与港口,替英女皇掠夺金银财宝的英国皇家海军(当时所谓的「皇家海军」就是有皇家授权可以「合法」掠夺的的「海盗」啦)。1577年德雷克奉英女皇「伊利莎白」(Queen Elizabeth)之密旨(因为怕当时的海上强权西班牙从中坏事),带领五艘帆船组成的船队离开「普利茅斯」港(Plymouth Port),表面上是要进入地中海探勘尼罗河,但真正的目的却是想探索通往太平洋的航路,因为当时葡萄牙人早已完成环绕地球的航行并且跟西班牙瓜分了地球的海洋势力範围,英国的船队那时却尚未能踏出大西洋,所以德雷克奉着英女皇的密令沿着当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线,先越过了大西洋,再沿着南美洲东海岸一路南下,在咆哮四十度的南大西洋海域遭遇风暴,他的船队只能随波逐流被暴风吹到南纬56度的海域,创下了当时航行到最南端的新纪录。

  德雷克的船队被风暴吹到当时以为是陆地最南端(Land’s end)的火地岛以南的海域,那裡一片开阔海域使他认识到原来火地岛并不是陆地的尽头,中间还有一片未知的海域不知道通往哪里,但他显然是被风暴侵袭怕了,在风暴逐渐平息后,他赶紧率领劫后余生的船队掉头向北航行(损失一条船),循着麦哲伦的老路穿越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并且花了叁年时间完成环绕世界一周的壮举,是继麦哲伦之后第二个,英国史上第一个完成环绕地球航行的英国人,而且是第一个全程指挥完成环球航行的船长(麦哲伦在菲律宾遭土着杀害)。但这条日后被称为「德雷克海峡」(Drake Strait)的水道,其实德雷克本人从未穿越过,也不知道它的全貌,是后人为纪念他打破当时最南的航行记录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过这个说法西班牙人一直不服气,因为早在1525年西班牙航海家Francisco de Hoces驾着San Lesmes号就同样被暴风吹到南纬56度,比德雷克足足早了52年,只不过歷史是掌握在写历史的手裡,谁叫西班牙不争气,18世纪以后的海上霸权被后起之秀的英国所取代,当全世界都使用英国所绘制的海图时,这条被西班牙、阿根廷、智利历史学者称为Mar de Hoces (Hoces Sea)的海峡名称只能成为「历史」。

  这裡有必要对德雷克海峡的地理位置稍加说明一下,因为一般人对这个海峡是完全的陌生,我甚至不记得念书时教地理的老师是否曾提过这个海峡,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外围的「南设得兰群岛」South Shetland Island之间,紧邻智利和阿根廷两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交会处,在巴拿马运河通航前,德雷克海峡曾是来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路之一。德雷克海峡也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最宽处达523海浬(970公里),最窄处也有400海浬(650公里,同时,德雷克海峡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公尺,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裡交汇,且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狂风巨浪,一年平均风力都在八级以上。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歷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难怪连德雷克自己都没胆穿越它)。德雷克海峡自古就被水手称之为「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名符其实的「鬼门关」。自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后,德雷克海峡作为海上运输航道的作用日渐式微,但德雷克海峡是从南美洲进入南极洲的最近海路,也是赴南极科学考察的必经之路,想要登陆南极大陆仍然必须通过这鬼门关的考验。

【分页导航】
   [编辑:逯博]
查看更多评论>>我来说两句(已有0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忘记密码? 注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评论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风景网 [ http://www.fengjing.com ]
本文链接:
本文关键字合恩角